一位台灣老兵與大陆亲人的通信记录
信,是获得信息、联结豪情的一种前言。从古至今,写信的质料不竭变革,由竹简到布帛,由布帛到纸质,再由纸质到虚拟的電子文档。这此中纸的呈现,无疑让写信变得轻易而广泛,以致于在電子期间的今天,人们一提到“写信”二字,起首想到的是用纸写的信,而不是電子邮件。家书,或叫家信,是家庭成員之间相互来往的信件。杜甫的《春望》中“狼烟连三月,家信抵万金”一句,也表现了家书的首要性。上世纪四十年月末至八十年月末,因為大陆與台灣的對立,两岸的很多家庭处于一种分裂、破裂、失联的状况,且尤以甲士家庭為多。比及1987年台灣政府铺开老兵回大陆省亲,1988年两岸实现双向间接通讯(注:經過第三地运往两地,一般第三地為香港),这些分裂、破裂、失联的家庭,才找到了从新团圆的可能。回大陆省亲,通讯,乃字幕機,至重回大陆假寓,都成為了阿谁期间很多借居台灣的游子糊口中的影象。我区白龙小区曾就住着如许一名从台灣回来的國民党老兵。在回来以前,他與侄女来往通讯达四年之久,从1990年7月至1994年8月回國假寓,“几近月月一封”。又過二十年,现在保留下来的有十封,此中1990年1封,1991年2封,1992年3封,1994年4封。
读这十封家信,字里行微晶瓷,间,咱们可以或许感觉到写信人那灼热的爱乡之情、浓關節貼,浓的忖量亲朋之情和對大陆的惦记之情。上一页 下一页
此消息共有[color=>第2页第4页第6页
頁:
[1]